千住真理子的小提琴其實是張利器,手一動便即刺進心窩深處,曾聽過小提琴演奏《Plaisir d’Amour》

不下十數次,惟真理子的琴音讓我差點掉下眼淚。同樣音符同樣音色但不同演繹卻能帶出共鳴,這便是天賦。

橫濱開會期間有緣聽到真理子現場演奏,身旁日本教授欣然介紹她為日本最出色小提琴家之一,2歲開始學習,16歲時已達演奏家水平,出碟無數同時亦在各地演出。更特別是她哥哥千住明亦是著名指揮家作曲家,這晚她便演奏了兩首千住明的作品,極富日本風味的感性樂章,兩兄妹的音樂天賦短短十數分鐘內表露無遺。

天賦的「賦」字由「貝」和「武」組成,可能在中國人眼中有錢有權便是「賦」,只是天賦應該跟錢和權拉不上關係,天賦定義甚廣,很多時只要有能力做得比別人好便算天賦,但若以科學角度探討,天賦應源自基因。

智力是最常被提及的天賦,智商極高的愛因斯坦當然是天才,而天生患蒙古症的兒童智商只得70是因多了一條第21染色體(Trisomy21),兩者是極端,但絕大部份人在兩極端之間的智商,到底有多少是先天又有多少是後天,早有科學研究比較同卵雙生(Monozygotic Twins)和異卵雙生(Dizygotic Twins)的智商,發現早期兒童(約7、8歲時)同卵雙生的關係系數(Correlation)較高,但到後期便再沒有明顯分別,意思是說天賦和後天訓練對智商發展同等重要。

除智力外,天賦還包括藝術、音樂、運動和性格等,只是這方面的研究卻較複雜亦很有限,音色不敏感的人是否能成為音樂家?色盲的人又能否成為畫家?從另一角度探討,有天賦而缺乏訓練又會否成功。

以自己為例,中學時寫作不愛跟規則字體亦醜(依然很醜),語文老師劣評如潮,感覺無癮便放棄,繼而到加國求學更與中文寫作絕緣,惟到46歲高齡在極偶然情況下被邀寫專欄,從第一篇《醫生會哭》開始,一寫便是10年,當然現今水平仍很粗劣,但起碼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亦能夠寫作。

最近在半信半疑的情況下接受Genedecode的基因測試,除驚愕報告能準確「預測」我職業應包括「醫生,獸醫和手術外科醫生」外,更欣喜發現自己有點藝術天賦,在語言和文學兩項目上竟有優勢,若在早年洞悉,我的寫作生涯便可能不再一樣。

沒有天賦跟天賦沒有被發現是兩回事,不要讓機緣控制天賦。

了解基因,了解天賦。

莫樹錦
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